中山四路一家商铺门口悬挂着“门前三包”“五长制”公示牌。(记者 何超 摄)
作为重庆“母城”,如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,成为渝中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。2018年,渝中区在全市创新推行城市治理“五长制”,搭建起由点到面、由平面到立体的城市治理精细化架构。
两年多来,随着“五长制”深入实施,渝中区不仅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,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,也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“渝中样本”。
近万名“五长”
确保管理做细做实
作为“老城区”“建成区”,渝中地势起伏、人口稠密、交通阡陌,城市管理、社会治理必须因地制宜。
为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、智能化、人性化水平,全面推进大城智管、大城细管、大城众管,2018年5月,渝中区在全市率先推行城市综合管理“五长制”,落实城市综合管理“马路办公”。
“五长”即街长、路长、巷长、楼长、店长。其中,街长由各街道(含解放碑CBD管委会)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,路长由各街道(含解放碑CBD管委会)处级领导干部担任,巷长由各街道(含解放碑CBD管委会)科级干部或社区负责人担任,楼长由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担任,店长由门店经营者或企业负责人担任。
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,渝中区共设街长(副街长)24名,路长97名、巷长414名、楼长1456名、店长7682名。其中,楼长、店长占比93.6%,成为城市管理的“主力军”。这近万人的“五长”,覆盖渝中区窗口地区、10条重点道路、42条主干道、29条支次干道、背街小巷及楼栋、临街门店。
通过“五长制”的建立,渝中区健全完善了“马路办公”、快速反应、工作例会、交办督办、长效管理等五大工作机制,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,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,城市品质不断提升。以“五长制”为代表的社会治理,成为渝中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,并取得明显成效。
责任清单化
触角延伸到街角巷尾
如果把渝中“五长制”比作一座楼台,它不仅占地广、根基牢,而且立体多元,相互连通。
市容秩序、旅游环境、广告亮化、市政设施、空间立面、环境卫生、园林绿化、停车秩序、小区楼院、管理执法……这些是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,也是“五长”的责任清单。“五长”按责认领,谁管什么、谁负责什么,大家一清二楚。
袁茂林是大坪正街社区单巷子的巷长。以前,他负责的巷子占道经营多,小餐馆乌烟瘴气,居民意见很大。
袁茂林走访收集居民意见,并按程序上报给有关部门。经过两个多月集中整治,16家门面调整经营方向,占道经营现象消失,单巷子告别了“油腻”,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。
不做“加法”
依托街道发挥能效
城市管理,“九龙治水”往往事倍功半。渝中“五长制”,通过“赋权、下沉、增效”,将多头治理转变为综合治理——扁平化的工作机制,让运转更顺畅。
各个街道办事处是基层行政机构,“五长制”紧紧依托街道,发挥其轴心作用,调动“五长”,让他们各司其职、各尽其能。
近年来,随着游客增多,解放碑、朝天门、洪崖洞等热门景区景点也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。“五长制”推行以后,市场监管、文化旅游、交通运输等实现综合执法,旅游景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,游客投诉量同比下降30%。
随着“五长制”的施行,越来越多的社会单位、居民、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城市综合管理中来。一批城市综合管理顽疾被解决,渝中城市容貌更加洁净、城市秩序更加规范、管理水平持续提升、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——“五长制”成效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