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没有这种‘小确幸’,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。”
人生二三事,美好的“小确幸”每天都在发生,在充满幸福感的城市里,在我们热爱的生活里。比如,看风景时的贴心服务、想运动时的江畔酣畅、“烟火气”里的舒适便捷、温暖的社区食堂……这些生活“小确幸”,共同装点城市“文明窗”。
一处打卡点的风景
8月的重庆,正值盛夏。网络流行起这样的表白:“总要去趟重庆吧,吹吹嘉陵江的晚风,看看洪崖洞,感受山城的夏天。”这表白,一传十、十传百,生成了无数游客的脚步。
这座长在大山大水里的城市,大咧咧表象下藏着说不尽的浪漫。比如,把一条人行道拓宽,再建个1300多平方米的平台,增设两条步道分别连接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和嘉滨路,只为呵护游客周全,让大家便捷到达、安全观景,舒适享受这座城市给予的“花式独宠”。
外地人总说重庆人热情,在重庆人眼里“热情”的却是游客。即便是超40摄氏度的连晴高温天气,游客们依旧充满激情,与轨道交通近距离合影,拍摄“口吞列车”“施魔法促列车穿楼”“轨道交通手上行”等创意图片及视频,享受重庆独一份的烈日铺洒和酣畅淋漓。
人群中,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“红马甲”格外显眼。他们或站在附近人行横道线两端,进行交通文明劝导,也为游客们提供道路指引服务。或巡逻至此,提供志愿服务,保障旅游秩序稳定。“节假日里,我们还会‘摆摊设点’,提供道路指引、秩序维持、交通疏导、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。”玩笑里的“摆摊设点”,实则是重庆最美志愿服务站(岗)——渝中区新都巷社区李子坝观景平台志愿服务岗。
“曾经,没有观景平台,我们就已经在这里进行文明劝导了;后来,有了观景平台,我们还在这里。”志愿者陈琰已经记不清这份坚守的年头了。只知道,每到节假日,她和其他志愿者就成为了渝中风景里的“站岗人”,用每日的“早出晚归”、尽心的“全时守护”换游客们眼里的“风景如画”、心里的“宾至如归”。
“随处可见的‘红马甲’,真的让人觉得非常安心。”这是南宁游客谢正钦的第二次“重庆行”,在他眼里,城市风景里的志愿者也是一处美好的“流动”风景,让他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举止,当一个文明的旅游出行者。
听到这话,陈琰温柔一笑,“欢迎你们来!风景,一直在这里。”
一片塑胶地的惊喜
“走,江边边儿打球去!”喝两江水长大的重庆人,骨子里带着“亲水性”,与水之间存有着一份天然的链接。
今年上半年,一处高架桥下,长江边的塑胶篮球场惊艳亮相,成为不少运动爱好者挥汗如雨的运动“打卡地”。“在我的记忆中,还从来没有在江边打球的体验。”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重庆“崽儿”,这场篮球也“打”出了杨越峰的新鲜感。“球打累了可以看看风景,球场旁边还有一片亲子天地,照顾周到。”他感叹道,整片塑胶场地不但看上去很美,用起来也很舒服,整体给人的感觉“很重庆”。
在渝中黄沙溪段滨水岸线上,和塑胶篮球场一同“现身”的,还有两条步道。一条笔直,拥有大面积垂直绿化相伴;一条蜿蜒,两旁花草烂漫、蝴蝶萦绕。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闲暇时光里,将自己置身于这繁茂的“花海”和“草海”之中,吹江风、看江景、闻花香,流连忘返。
寸寸山河,寸寸金。渝中拥有独特的山水本底,但作为老城区、建成区,受限的地理空间成为了它“成长的烦恼”。如何向有限的地理空间要更多的公共体育文化休闲场所?这是百姓抛给老城的“疑问句”,也是老城给予百姓的“惊叹号”。
近年来,悬空栈道“长”上了山崖坡坎地,荒坡造景,崖壁生绿,居民们经其通行,用其锻炼,也在其间赏景休闲,感受“独一份”的山城体验;社区体育文化公园“嵌”进了城市“边角料”区域,因地制宜配置的乒乓球台、羽毛球场、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,让渝中居民在“家门口”即可健身锻炼……
在渝中生活了60多年的“老渝中”侯大爷就是巴将军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“老粉”。前些年是他和老伴儿,这些年“粉丝团”里有了新成员,老两口2岁多的孙子。“小家伙特别喜欢来公园,看人打乒乓球啊,自己玩健身器材啊,和其他差不多年纪的孩子嬉耍啊,高兴得很。”
侯大爷说,“幸福是什么?就是有人玩笑,有地方嬉闹。”
一提菜篮子的舒心
34岁的李文琴是家中的“掌勺人”,每天,她都会走进大坪帝怡康德国际菜市场,准备一日餐食。菠菜3元一斤、腰柳肉35元一斤、鹌鹑蛋9.5元一斤……挑选、称重、手机支付。
菜市场里,地面干爽、空气清新,一排排摊位在明亮灯光下规划有序,各类菜品颜色各异地堆码整齐,菜品之上悬挂着智能价签,将销售菜品及其价格清晰罗列,让人一目了然。经智能秤结算,一张打印的小票就可查询菜品信息,如有质量问题还能及时溯源,帮助维权。虽说装着的还是温暖的烟火气,但脏乱差的形象已然消失殆尽。
“以前都是匆匆忙忙,现在‘脚速’都慢了很多。”李文琴挑选了几根茄子,等会儿她还要去买些猪肉,绞成肉末,做成一道肉末茄子。“原来我不爱逛菜市场,嘈杂又脏乱,买菜常去超市。”李文琴的这一习惯自去年逐渐改变。“菜市场改造升级后,我就天天到菜市场买菜,环境好,离家也近很多。”李文琴说。
大坪帝怡康德国际菜市场共有两层楼,面积4000多平方米,算是重庆较为大型的菜市场。“开门七件事,民以食为天。菜市场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。”菜市场管理方负责人覃邦全说,为了让市民的“菜篮子”更加安全、干净、便捷,市场在去年完成了一场“改头换面”。不仅扮靓了“面子”,也充实了“里子”,让这“菜篮子”更富智慧。“现在菜市场运行的智慧管理系统就集智能称重、智能支付、智能价签、智能溯源等功能为一体,让顾客消费一目了然、明明白白、舒心放心。特别是市场的4个主要进出口都设置了智能测温系统,可同时对20位顾客进行实时无接触测温,提示佩戴好口罩进入市场,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消费的安全感。
在菜市场经营茶叶的档主胡其元说,市场整体改造升级后,经营环境更加整洁美观。同时,有了智能系统的“加持”,进出货管理、收支管理也更加科学便捷,让人觉得在市场经营很舒心,也提醒着大家要文明经营。
“舒心”二字,市民李文琴也有提及,“每个人的‘菜篮子’虽小,但‘舒心’满盈。”
一顿便民饭的“食光”
中午的菜品大多在14至16个左右,晚上吃的人少些,准备的菜品有8至10个。干烧鲫鱼、老味烧白、红烧狮子头是每日必备,其他就每天一换。两个素菜7元、一荤一素10元、一荤两素12元,最“豪华”的两荤套餐12元,米饭、汤和咸菜全部免费。
这是一家开在大坪街道浮图关社区里的便民食堂。临近饭点,居民陆续走进,享受起家门口的悠然“食光”。逐渐地,居民越来越多,透明厨房里,整洁干净,工作人员为盛菜而忙碌。厨房外,大家依次排队、井然有序。就餐区里的十余张餐桌几乎满座,为了方便老年人经过,餐桌之间都留有较大间距,为了让老年人坐得更舒适,食堂还特意设置了沙发软座。
“离家近又卫生,好吃还不贵,所以我经常来。”李婆婆说,她最爱的是老味烧白,隔几天就要吃一次。居民韩女士也是常客,“平常就我和老伴儿在家,吃顿饭要买菜、煮饭、炒菜,吃完了还要洗碗,挺麻烦的,所以我们就经常到食堂来吃。”
“老年人是社区食堂的主要群体,所以我们在菜品的配置上,尽量迎合老年人的喜好,在食材的选择上也严格把关。”食堂负责人王万兵说,食堂每一天的食材都是前一晚在网上统一下单采购,第二天一早由供货方统一配送至食堂,以此保证食材的新鲜和溯源。同时,后厨还配有留样柜,以便抽查需要。
为了让这顿“便民饭”更加便民,食堂还在每日下午3点至4点这一时间段,推出特色点心,并针对老年人出行不便等情况,推出送餐服务。“这一服务很受居民们欢迎,现在我们每天都要送七八十份餐食。”
社区食堂有经济属性,也有公益属性,虽说辛苦,但王万兵也希望,“这曼妙的‘食光’,铺进更多‘家门’。”